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关于临港 - 发展机遇 - 正文

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报告中,明确指出,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服务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和“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作用,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之城。

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产业发展规划: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引领城市功能转型,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培育科技创新策源力、繁荣文化影响力、保障先进制造业实力,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持续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提高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服务辐射能力,促进城市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发展,建设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

(一)核心功能

功能发展导向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以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发挥在区域产业分工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

(二)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和动力。至203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5.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5%,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度创新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高上海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建成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空间:推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依托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集聚优势,集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集聚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科研机构,集聚科技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建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形成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域。依托紫竹、漕河泾、市北、杨浦、嘉定、临港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城和重要产业基地,发挥新城的产业和技术创新优势,建设创新功能集聚区。促进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形成融合科技、商务、文化等功能的复合型科技商务社区。结合城市更新和工业用地转型,发展规模适宜的嵌入式创新空间,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空间。

创新制度环境:坚持市场导向,探索建立适应创新需求的政府管理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协同的制度。建立尊重知识、尊重创新、让创新主体获益的创新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强化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建立积极灵活的创新人才发展制度。

(三)全球经济辐射力

国际金融服务功能:强化全球资本集聚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功能。将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载区。打造金融小镇等特色金融功能区,鼓励发展金融服务外包、金融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教育培训等专业型金融服务功能区。至203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8%左右。

国际贸易服务功能: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与中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推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联动,加快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提升虹桥商务区等地区的贸易服务能级。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中小贸易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贸易投资促进、信息咨询、仲裁中介机构和国际组织集聚。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打造世界级口岸,口岸货物进出口规模保持国际前列。

商务办公空间:适度控制办公用地供应节奏,至2035年,全市商务办公总建筑面积约1亿平方米。提升商务设施集聚度,以中央活动区为核心,依托主城区“十”字形发展轴和公共活动中心形成若干商务集聚区。加强存量办公楼宇更新改造,提升商务楼宇品质,甲级办公楼宇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

(四)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

产业空间布局:主城区优先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附加值都市型工业,郊区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先进制造业相对集中布局,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先进制造业集中的工业区予以长期锁定,形成代表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产业基地。产业基地内用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少于150平方公里。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生产方式向制造智能化、能源生态化、空间集约化方向发展。

下一篇: 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独特发展机遇

版权所有©上海临港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