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5/18/4D/49FE6A43CBCC3EB311BA7654503_7289386C_96308.png)
经过两个多月的持续奋战,艰苦卓绝的大上海保卫战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6月1日起,上海进入第三阶段,即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拼搏,坚决打赢经济恢复和重振攻坚战。
随着全市企业、园区等全面复工复产的推进,北大上海临港科创中心的建设也从“走出来”到“跑起来”,从筹备期升级为提速期。
![](/__local/A/63/D8/55774A49FAF2C63A33C6EBABFEE_C4741D50_1E1FD.jpg)
2021年3月,北大上海临港科创中心项目签约,今年2月获得授牌,并进入落地筹备阶段,即使是在疫情严峻时期,中心工作仍在全力紧张地推进中,4月底,中心在上海市民政局完成机构注册;通过全线上招聘完成早期团队组建,其中,行政运行团队将于6月全部到岗,项目遴选和股权投资团队建设正稳步推进;数十个科研项目进入储备库,多个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入入驻确认阶段;1.2万平米“创新魔坊”科研办公大楼装修工作即将启动;中心融媒体矩阵建设即将全面完成;部分头部投资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已开始合作接洽……6月起,中心建设全面提速。
努力打造校市合作标志性项目
校地合作是北大完善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上海是中国的国际金融、贸易、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集中承载地,肩负党中央赋予的使命任务。上海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则是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
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成立正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在长三角地区的又一重大布局。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中心将聚焦双方优势领域,集结更多优质资源,携手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产学研融合发展生态圈,辐射长三角等区域,形成“一核多点”布局。
依托临港优质资源禀赋与创新要素
![](/__local/2/CD/E1/21391C21DB1D718F6414ACD06A9_54C985BF_125A0.jpg)
面向未来,临港秉持“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理念,重点聚焦“4+2+x”前沿产业集群发展,2025年,临港新片区的前沿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6000亿元左右,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4+2+x”战略中,“4”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产业,是新片区重点发展、享受所得税优惠的核心前沿产业集群;“2”指智能新能源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是新片区具有良好发展基础、需要固本强基的先发产业集群;“X”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再制造产业和氢能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等,是适应新片区未来竞争和产业发展需要、急需着力培育和超前布局的若干新型特色产业。
为此,临港区匹配了全方位的资源,具备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灵活的人才政策等,中心落地于临港区科技城板块“创新魔坊”区域,将依托临港,汇集创新要素,努力推动北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
开放创新协同发展
![](/__local/F/7D/93/85695673EAA24DF2B3410DDA332_C441BF00_12456.jpg)
中心将围绕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等产出创新成果,通过深度培育与金融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科技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此外,中心将深度结合校内科研资源与校外校友资源,与全球近40万校友、130余家北大校友组织建立合作渠道,对接近千亿规模北大系创投基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税务法务、知识产权、融资上市等企业服务板块的丰富资源,为入驻团队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推动科研发展与成果转化。
热烈欢迎全球顶尖科研团队入驻!
![](/__local/F/75/AF/062E2CDECFB62063CB5E03BF1A3_7E814408_1A8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