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月14日),北大滴水湖大讲堂第十八讲顺利举办。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主任钱志熙教授受邀在滴水湖剧院作《农耕文明的书写传统与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专题讲座。
![图片](/__local/1/29/F8/6C9E705A136AACC0123377B06E9_EB3A4884_FB25.jpg?e=.jpg)
讲座现场,钱志熙教授先是追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源与流,阐释农耕文明发展对田园的书写传统乃至于中华文化的深远浸润,而后旁征博引、详细介绍陶渊明寄情田园描写创作的时与由,论析陶诗的哀乐两境、寄兴之美和写境之妙,探讨陶渊明对后世田园诗创作的重大影响,为临港新片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提供了启示。
![图片](/__local/8/65/E1/9138A9605DCC4D15595A11014D4_E363D00C_1AEBF.jpg?e=.jpg)
钱志熙教授指出,陶诗的田园境界之所以如此吸引后世的我们,非美化田园,往往因其投注于诗作的深情,及其诗作背后蕴含着坚定的人生价值观、普遍的人性、深厚的人类文明背景。陶诗,创造出一种农耕文明与士大夫精神生活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传统。中国文学中山水与田园的发展轨迹,与士大夫精神发展密切相关。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士大夫山水隐逸、丘园经营等生活方式与理念,是从天人感应的自然观,转向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基本意识的山水自然观的确立。
![图片](/__local/0/1A/4C/C65737B0C04D5E8A25AECBB3F4A_ACF5784B_FB5B.jpg?e=.jpg)
互动交流环节,面对现场有关“现在品读陶诗,应如何理解并从中更好汲取精神养分”“陶渊明的思想与作风异于其他魏晋名士的原因”“传统士大夫的‘隐逸’与当下现代人的‘躺平’有何区别”等提问,钱志熙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与现场观众分享看法。他认为,回归田园只是一种形式,不同于其他隐逸文人,陶渊明是朴素的、实在的,他人生道路不仅仅回归田园,更是做到了回归心灵、回归人格的自然、回归人生理念的自然。陶渊明是一位“人生诗人”,被苏东坡、黄庭坚、朱熹等一众文人推崇为“全面的最高自我完善的人格典范”,这就是他本人对中国文学历史的最大影响。现场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图片](/__local/A/46/B6/ADCA26DD9A0A9228312C8E47C62_A055845A_1D2EB.jpg?e=.jpg)
本期大讲堂还特别邀请近30名上海中学东校的学生参与。面对平时多在语文课本上浅识陶渊明的同学们及现场观众,钱志熙教授分享了“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和“行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这两句对他影响深远的陶诗,希望与大家共勉,作为座右铭在实际行动中时刻提醒自己。
![图片](/__local/E/44/43/6797BDC61FC68673F0A9FF53087_4946DCE2_1C1FF.jpg?e=.jpg)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出席并授讲座纪念牌。管委会相关处室,北大临港科创中心、网络报名群众等300余人到场参加本次活动,近3000人次通过“人文滴水湖”抖音号、“北大临港科创中心”视频号、“玩购滴水湖”视频号等本地新媒体平台观看讲座直播。
![图片](/__local/A/80/77/DC491293050AC5EC65D69753258_45B7A8AB_142D8.jpg?e=.jpg)
活动前,钱志熙教授现场考察了北大临港科创中心,参观了党群服务中心、PWA 滴水湖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平台,并对中心发展给予亲切指导。
![图片](/__local/9/0C/A4/6F4104E117B2B0AA107EE0C5C03_D15CF426_15F37.jpg?e=.jpg)
“北大滴水湖大讲堂”是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倡议支持下,由北大临港科创中心联合北大科技开发部、社会科学部共同发起,由北大出版社、北大校友会等相关单位深度参与,依托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等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专家资源,重点聚焦经济发展、人文艺术、社会治理等领域。
自2023年8月起,每月邀请一位北京大学知名教授或专家学者到新片区专题授课并与新片区建设者深度交流,促进北大优质人文社科资源向临港集聚,有效提升临港新片区文化形象和城市竞争力。
![图片](/__local/8/B6/C6/A27277329C33425ABC8EFF8A944_8ABEE9F7_22F57.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