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平台服务 - 产业分析 - 正文



引言:

长三角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贡献了全国近30%的产值、30%的药品销售额、1/3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长三角以上海、苏州两大城市为核心,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上海中国现代生物医药的发源地,从上海市政府1992年布局生物医药产业伊始,至今经历了约三十年的发展,上海也正在承接着中央赋予其的使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过去的2021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7500亿,约占上海当年GDP总量的六分之一,生物医药对上海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以来,临港便加快布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前沿产业,力图在2025年基本形成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承接上海市政府对相关产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对于苏州而言,生物医药更是重点发展的“一号产业”,已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突破2000亿,汇集了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等知名企业。

作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决定了相关科研团队和企业具有很强的融资需求,尤其是早期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更甚。2021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事件数为154起,投融资金额达到了358亿元。除了要求活跃的社会融资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与相对较高额度的资金补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长三角地区对生物医药产业有着系统的规划与高规格的补贴支持,对吸引生物医药产业落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海市政府系统规划

上海市政府已将生物医药作为其发展的三大先导性产业之一,力图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十四五规划,2025年,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并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为轴心,以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和南虹桥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为依托的“1+5+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6大产业园区被赋予不同的定位,将联动发展,形成合力,承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落地和转化。目前,上海已经具备了生物药、创新药、高端医学影像与医疗器械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聚集了君实生物、微创等一系列行业龙头企业,在临床医疗、医学影像、生物信息与医学大数据等细分赛道开展特色化的发展。

聚焦临港,在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政府也有着系统性的规划。对于生物医药产业而言,要着力建设“生命蓝湾”特色产业园区,聚焦创新药研发、新技术赋能医疗服务,建设集聚研发、生产、测试、展示等功能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精准医疗新型示范区。聚焦精准医学、精准药物、精准医疗器械、精准诊断等领域,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端特色医药,创新发展互联网医院。推动高性能医疗设备和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高效融合,引进和发展“五新”化学药,推动新型生物技术、医药、治疗技术产业化。推进临床转化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制药研发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规划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

临港与苏州政策对比

作为长三角的两大重点城市上海临港新片区和苏州两地均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鼓励,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为支撑。整体来看,两地政策的支持方向和内容基本一致,主要覆盖新药研发、医疗器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产业化项目建设、资质认证等。具体来看,两地政策对比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药研发

 

临港

苏州

进入临床试验

最高800万元

分三期奖励,累计500万元

完成临床试验

最高3000万元

最高400万元

企业年度资助上限

1亿元

3000万元

对新药研发的支持方面临港覆盖了1-4类化学药,1-5类生物制品、1-6类中药及天然药物;而苏州未明确药品类别,但从所列支持范围来看,主要支持Ⅰ类新药。

二、医疗器械

 

临港

苏州

二类医疗器械

最高300万元

最高50万元

三类医疗器械

最高500万元

最高300万元

医疗器械领域的支持政策方面,两地政策的扶持范围基本一致,均面向二、三类医疗器械,但扶持力度上,临港新片区的政策优于苏州。

三、仿制药

 

临港

苏州

一致性评价

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全国同类仿制药中首个通过一致性评价

扶持力度

最高300万

最高500万

企业年度资助上限

最高1000万

最高1000万

在对仿制药的支持层面可以看出,苏州政策仅针对全国同类仿制药中首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同时扶持力度要更大,临港政策对仿制药的普惠性更高,但扶持力度相应低。

四、产业项目建设

 

临港

苏州

门槛要求

支持对临港新片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建设

在本市取得药品批件、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在苏州市内实施的产业化项目

扶持力度

最高5亿元

新药项目最高2000万元,医疗器械项目最高500万元,重大项目“一事一议”

其中,临港新片区的政策旨在扶持重大项目,扶持力度也是所有条款中最高的,但扶持范围较窄;而苏州更多的是鼓励本市的药品在本市继续进行产业化,对项目的投资有一定的门槛要求,但扶持范围相对更广。

五、资质认证(药品、医疗器械产品获国际权威机构认证)

 

临港

苏州

机构

FDA、CE、WHO等机构

FDA、EMAPMDA等机构

扶持力度

按实际认证费用给予资助,最高1000万元

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项,年度累计上限500万

两地政策中所列举的机构略有差异,但基本一致,涉及到AAALAC、WHO、FERCAP/SIDCER、AAHRPP认证、GLP(3大项、5大项)、GCP、CNAS等。除GCP认证外,两地各项资质认证的资助方式及扶持力度基本一致。具体来说,临港的医疗机构取得GCP认证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后每新增一个专业学科奖励50万元;苏州没有前期GCP认证奖励,仅支持GCP认证的医疗机构新增专业学科,除医疗机构取得GCP认证的项目投资资助外,其他所涉及的专业资质及相应的资助方式、扶持力度完全一致。

此外,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临港和苏州的政策覆盖范围基本一致,包括各类生物医药服务型平台,研发服务外平台、专业孵化器、实验动物服务、检验检测、药物筛选、临床医学研究、医药工业废弃物处理等公共平台。

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临港将公共服务平台分为三类、CRO、CMO、CDMO等专业技术平台建设最高支持5000万元,检验检测、实验动物服务、药物筛选、药理毒理、医药工业废弃物处理等公共平台,最高支持3000万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最高支持3000万元,而苏州则对所有服务平台建设最高扶持2000万元。

就平台运营补贴政策而言,两地的政策扶持范围基本一致,在扶持力度上,临港新片区的政策大于苏州政策。而除了上述共性的扶持内容外,两地均有一些个性化的政策条款。如临港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突破最高支持3亿元,对开展国际联合临床研究取得境外上市的药品,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苏州方面,针对技术改造或模式创新,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补贴,对于医药类企业总部建设,给予最高6000万元的补贴。

临港与张江如何协同发展

上海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打通“张江研发—南北转化落地”产业创新协同机制,推动产医融合、产研融合,依托重点产业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健康全产业链。

上海市生物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更是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将瞄准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能级将显著提升,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初步建设成为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地。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10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推出可用空间累计26000亩,建成6个百亿级产业园区;“十四五”期间,国产1类创新药品和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累计分别达到15个和35个;新增上市企业25家。

承接政府规划指引,“张江研发,临港生产”,是上海市正在探索的一条生物药产业发展路径。张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1994年罗氏制药作为全国第一家跨国企业入驻张江以来,张江得到了国家和上海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并吸引了一大批跨国药企纷纷入驻。1996年8月2日,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政府首次以部市合作协议书的形式确立在张江建设“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自此,张江在生物医药领域一举成名。随后,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西药筛选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相机落户张江,张江很快具备了中医药产业落地的各类资源。但是积年以来,张江“药谷”一直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也就是有很多在张江孵化出来的初创企业,没能在张江生根发芽,后期反而去到了苏州、南京等城市谋求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上海市的生物医药研发成果的直接转化落地还有待提升。究其原因,还要从生物医药产业从研发到制造的全过程谈起:上游的科研院所和机构,需要的其实就是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有了稳定的支撑,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才能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才能做出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而中游的一些环节,就需要一些产业基金或社会资本作为天使投资人进行资金的投入,不能完全依赖财政资金;而真正等药品或器械走过了前期艰难的研发阶段,到了下游市场化生产阶段,就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层面的鼓励,为生物医药及器械产业化提供实打实的便利。也只有多效并举,上下游的全环节都打通,一个科研团队或者初创企业才能孵化孕育成功。

张江药谷给医药类研发机构和团队提供了良好的研发环境,但此前因为缺少足够的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协同等等问题,很多企业选择到外地生产,现如今有了临港作为支撑,政府相关政策也在顶层设计上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些产业资本的参与度也在逐步提升,张江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未来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物医药产业落地现状与展望

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指引科技创新发展的“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承接四个面向的重要前沿产业之一,其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各级政府各大机构和平台的共识,也是各级政府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及和想要发展的行业。投中网报告显示:医疗健康VC/PE市场热门行业之一,而生物医药更是受关注度高速提升的细分领域,多家头部机构纷纷布局。然而,资本需要追求利润的特性也就意味着那些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很有可能不会受到社会资本的强力支持。这种情况下,由政府牵头成立的产业基金以及政府直接的鼓励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落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临港新片区的政策则恰恰提现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期待:短期盈利为目的,只希望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此外,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新药不断上市,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大,新药的回报率有可能不及预期,甚至会出现回报率下行甚至为负的可能性。在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下,基础研究对生物医药类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作用将更为明显:只有那些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才会吸引到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医药既是朝阳产业,又是红海行业,尽管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政府提供的各类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其保价护航,但如何提升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在度过早期困难阶段后能够“独立行走”也是政府和相关企业都需要注意的问题。

 

原创作者:

张天宇 姚卫浩


参考文献:

[1]温馨,刁俊丽,王世文.科技金融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苏州实践的分析[J].农场经济管理,2022(06):46-49.

[2]俞陶然. 从张江到临港,研发生产全流程[N]. 解放日报,2021-09-11(002).DOI:10.28410/n.cnki.njfrb.2021.004963.

[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21(18):25-36.

[4]王春. 全力做强创新药引擎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跑出加速度[N]. 科技日报,2022-07-19(005).

[5]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苏府办〔2019〕69号)

[6] 临港管委会关于印发修订后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 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集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若干措施》的通知

上一篇: 浅谈ChatGPT对科研工作者的机遇和挑战

下一篇: 产业分析No.1|“AI+”模式缘何青睐医疗方向?

版权所有©上海临港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