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__local/E/55/61/ABD9105EB853BC2923ABD8CD929_744A062C_3B869.png?e=.png)
『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 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
1月17日上午,北大滴水湖大讲堂第六讲顺利举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受邀作《石窟与中国文化》专题讲座,深入阐述了“什么是石窟”“世界遗产中的外国石窟”“中国的四大石窟”等问题。
![图片](/__local/3/DC/B3/07787E2C0D2E989CC92103A2954_415336D6_16ECE.jpg?e=.jpg)
讲座现场,杭侃教授通过丰富的图片、详实的资料,重点结合敦煌、云冈、龙门、大足四大石窟,阐述石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我国石窟寺范围广、规模大、体系全,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
![图片](/__local/1/4C/67/1DDE643D22B41711EEE5A550562_F3F0EB58_18A3D.jpg?e=.jpg)
杭侃教授指出,石窟艺术见证了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他详细介绍了云冈石窟中文化交流的细节。作为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既为当时各类石窟寺的开凿和建造技艺提供了“云冈模式”,其本身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集大成者,如“音乐窟”中的雕刻品既有东方传统乐器又有西方乐器。杭侃教授最后提出,石窟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十分丰富,当前对石窟开展系统的研究、阐释和利用还亟待加强,继而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国石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
![图片](/__local/0/68/C9/653BFA5F1297322AA19715FA2CB_6EA1AE08_23365.jpg?e=.jpg)
互动提问环节,杭侃围绕听众关于“石窟的(消防)保护措施”“临港的文化发展”等问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氛围热烈。
![图片](/__local/3/DA/47/25DFE0F8667C498F297A08AEAE0_E54C112B_15AF1.jpg?e=.jpg)
“北大滴水湖大讲堂”是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倡议支持下,由北大临港科创中心联合北大科技开发部、社会科学部共同发起,由北大出版社、北大校友会等相关单位深度参与,依托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等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专家资源,重点聚焦经济发展、人文艺术、社会治理等领域。
自2023年8月起,每月邀请一位北京大学知名教授或专家学者到新片区专题授课并与新片区建设者深度交流,促进北大优质人文社科资源向临港集聚,有效提升临港新片区文化形象和城市竞争力。
![图片](/__local/E/46/09/6C7A8ED8DD0115219D3D78A17E2_D15F42D9_23610.jpg?e=.jpg)
截至目前,北大滴水湖大讲堂已成功举办六期,累计线上直播观看人数10余万,为市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打开新空间。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出席并为杭侃教授颁发讲座纪念牌,管委会党群部,北京大学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大校友、社区群众、网络报名群众代表等参加本次活动。
![图片](/__local/D/EE/98/6D6725044FE61762C28B89EACC8_90C28848_164DD.jpg?e=.jpg)
活动后,杭侃教授现场考察了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对中心发展给予亲切指导。
![图片](/__local/8/5D/FF/78630A2E9DF5B30F31082DAC1C1_32A97406_1A71F.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