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15日)下午,北大滴水湖大讲堂第二十三讲顺利举办。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曹文轩教授受邀在临港演艺中心作《漫谈“文学感觉”》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曹文轩教授先是以“文学的意义”开篇阐述“感觉”于文学的重要历史意义,后用“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感觉”“特殊的感觉”“微妙的感觉”“感觉的无限性”五重维度为脉络,抽丝剥茧般揭示了文学创作中感觉的幽微世界。

结合自身丰厚的创作实践、经典作品的深度解析与鲜活的故事讲述,曹教授阐释道:没有敏锐的感觉,创作者是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素材。一个对生活不投入,不知道从中锲而不舍获取故事的创作者,其创作最后难有丰富的感觉去维持。特殊的感觉是步入艺术殿堂的敲门砖。“去别人不去的角度,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这正是文学家、艺术家摘取桂冠的秘诀。其过人之处不在于接收生活的强信号,而在于捕捉生活的微弱信号。为此,守护住微妙的感觉,“不厌细小,积沙成塔”尤为重要。相较于人工智能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人类创作者对微妙情感的体察、对幽微人性的把握、对生活肌理的独特感知,正是艺术创作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发展不止、文化进步不息,人类的新感觉便永不枯竭。所以感觉是不可穷尽的,创作者应时刻敏锐捕捉到新的感觉的产生。

互动交流环节,观众围绕“《青铜葵花》作品中创作‘青铜’角色的缘由”“阅读的正确方式”和“因学业压力而缺乏生活体验的当代青少年如何了解苦难”等实际问题展开提问。曹文轩教授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与现场观众分享看法,他认为,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苦难,这是生命的本质。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苦难。最重要的是,不回避苦难,以优雅的风度直面它。对青少年而言,通过阅读认知苦难、培养悲剧意识,反而能增强抗压能力——从悲剧中汲取力量,从容应对生活大大小小的不如意。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月14日开幕,根据曹文轩教授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青铜葵花》将本届电影节展映。曹教授以该作为例,强调文学阅读与文化积累之于创作与接受的重要性。他指出,经典书籍所蕴含的品质是历代读者共同探索的结果。“财富不在远方,就在自己的脚下”。创作的素材与灵感正蕴藏于此。要培养发现财富的眼力,唯有持之以恒地阅读,从好书中积累知识、深化领悟,方能将文学感觉转化为文学表达。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二级巡视员黄继军出席并授讲座纪念牌。800余名观众现场参加本次活动,新媒体平台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线上聆听讲座。

活动前,曹文轩教授现场考察了北大临港科创中心,参观了中心一层的党群服务中心,并对中心发展给予亲切指导。

“北大滴水湖大讲堂”是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倡议支持下,由北大临港科创中心联合北大科技开发部、社会科学部共同发起,由北大出版社、北大校友会等相关单位深度参与,依托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等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专家资源,重点聚焦经济发展、人文艺术、社会治理等领域。
自2023年8月起,每月邀请一位北京大学知名教授或专家学者到新片区专题授课并与新片区建设者深度交流,促进北大优质人文社科资源向临港集聚,有效提升临港新片区文化形象和城市竞争力。
